旅游統計數據既是行業多年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指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和難點問題。國務院《“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就明確要求,“健全旅游統計指標體系,提高旅游統計的準確性、科學性,深化旅游統計應用和大數據決策支撐,加強旅游產業運行監測?!币咔橹?,關于旅游統計數據的討論大多集中在政界和學界。疫情之下,旅游業遭受重創是不爭的事實,但由于旅游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的錯位,讓旅游統計數據成為旅游行業討論的熱點話題。
馬克思.韋伯談到學術研究時,提到其最高原則是“智性的誠實”,即在研究本身和研究結果呈現時,一方面要注意抵制極端的悲觀主義,在知道什么是“可知”,什么是“不可知”;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的前提下,“價值中立”地發現問題,理性地提出“可知”和“可為”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要提防和拒絕虛妄信心,直面哪怕慘淡卻真實的現實,去選擇合適的道路。在旅游經濟分析和研究中,同樣需要“智性的誠實”,而保持這種“誠實”的前提是有好的統計數據。也只有那些能真實反映旅游業發展情況的數據,能為政府旅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的數據,能為旅游企業投資運營提供指引的數據才是好數據。
中國旅游統計起步較早,1978年就有入境旅游數據,1994年起持續開展國內旅游統計調查,2000年起建立了黃金周旅游統計制度??傮w來看,旅游統計在行業統計中處于較為領先的位置。而當下造成旅游統計數據的爭議,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其問題主要體現為“四個偏差”:
一是旅游統計口徑造成的市場數據和普遍認知的偏差。按照現行規則,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是按照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推薦的游客口徑進行統計的。即游客是指“任何一個人到他(她)慣常環境外的地方去旅游,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12個月,其旅游目的不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從訪問地獲取報酬的人?!痹谥袊?,除去正常的上下班等慣?;顒?,出行距離超過十公里,停留時間超過六個小時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的行為一般被界定為旅游。這就意味著,按照這一統計定義,除在旅游景區和旅游度假區進行的觀光、度假、休閑等活動算游客之外,超過一定距離和時間的探親訪友、尋醫問藥、公務出差、外出購物,乃至參加婚喪嫁娶等活動都可以計入游客的統計范圍。按照這一口徑進行旅游統計,是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對各國旅游部門提出的共同要求,中國旅游部門按照這一口徑進行統計順理成章、無可厚非。但與此相對的是,由于不少旅游業內人士并不知道這一統計定義,加之這一口徑與多數公眾對旅游的一般認知不太吻合,造成了疫情之下社會對旅游統計數據的廣泛質疑。也正是因為旅游統計定義范圍的寬泛和邊界的模糊,在制定《旅游法》時并沒有直接使用這一定義,而是在其第二條中提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組織到境外的游覽、度假、休閑等形式的旅游活動以及為旅游活動提供相關服務的經營活動,適用本法”。
二是旅游統計視角造成的宏觀數據和企業感受的偏差。按照現有的統計視角,旅游數據反映的是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各個要素,包含觀光、度假、探親、公務等各個類型的“大旅游”發展情況,因此難免會與旅游企業的感受有所不同。比如在春運期間,大量返鄉的農民工會計入游客統計范疇,但是除了鐵路等交通運輸部門有收入業績體現之外,多數旅游企業并未因此獲得收益。在疫情期間,不少旅行社顆粒無收、不少旅游景區門可羅雀,但從整體的旅游統計數據看,由于依然存在非觀光、度假的移動,可能使得降幅沒有旅游業界認為的這樣大,旅游企業經營狀況的斷崖式下降也未得到充分反映。此外,在黃金周期間,為了保證數據的及時性,往往通過與移動運營商合作等方式對游客人次和收入數據進行推算,其得出的數據也很容易引起旅游企業的誤解。
三是統計方法造成的全國和地方旅游數據的偏差。按照現有的旅游統計方法,全國旅游統計數據主要是從需求側來反映,即通過抽樣調查游客的出游頻率和出游花費來推算相應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從全國的國內旅游數據看,需求側的游客出游花費就等于供給側的“大旅游”產業收入數據,因此需求側的旅游統計方式對全國是可行的。但對地方來說,其游客既有本地的,也有來自外地的,需求側的統計方式就不能真實反映當地旅游產業的真實情況,只能從產業的供給端進行反映。一般而言,地方主要是通過住宿設施抽樣調查過夜旅游數據,通過旅游景區抽樣調查一日游數據,并在此基礎上推算出地方旅游數據。由于全國和地方旅游統計方法不同,加之個別地方旅游統計數據把關不嚴等原因,造成地方旅游統計數據的加總累計數往往遠高于全國旅游統計數據。此外,在黃金周期間,國家和地方旅游數據統計和推算的方法也有不同,使得國家和地方的旅游統計數據難以邏輯自洽。
四是過去非科學政績觀造成的產業數據和真實發展的偏差。除客觀原因外,受過去非科學政績觀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統計數據和真實發展情況的偏差。比如,疫情之前,在國家統計局測算的旅游業增加值之外,又測算出超過10%的旅游綜合貢獻率,容易夸大旅游業的經濟貢獻度。將國家外匯管理局借貸項下的旅游貿易逆差,統計成旅游貿易順差,也有違統計常識和行業的普通認知。近年來,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已然成為旅游部門的主流,與此同時,疫情也大大減輕了地方旅游部門數據增長的統計壓力。伴隨旅游統計制度的進一步改革,旅游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有望進一步提高,旅游統計數據的“四個偏差”問題也有望得到進一步解決。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堅實的旅游統計基礎,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旅游統計體系,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旅游統計與行業發展形勢以及社會公眾的期待也還有一定的差距。為進一步提高旅游統計數據質量,讓旅游統計數據成為有效反映旅游業發展的“晴雨表”,有必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優化提升。
一是嚴格按照相關法律和制度要求實事求是地開展旅游統計工作。《統計法》開宗明義指出,“為了科學、有效地組織統計工作,保障統計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發揮統計在了解國情國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制定本法”。這意味著實現數據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是旅游統計需要恪守的準則。保障旅游統計的“四性”在理論上說起來容易,但在實踐中卻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而言,真實性和準確性是旅游統計需要堅持的底線,不能為過分追求完整性和及時性而損害真實性和準確性。在工作力量有限的情況下,宜集中力量抓好關鍵數據和行業亟需數據的統計。此外,為消除公眾質疑,有必要公布和澄清社會關注熱點旅游數據的統計方法。對因統計方法變化等原因調整的旅游數據要同口徑修正過去的數據(比如國家統計局在經濟普查之后,會對既往數據進行同步修正),以正確反映旅游業的趨勢變化。同時,在真實性和準確性缺少保障的情況下,盡量減少相關數據的發布。
二是兼顧旅游統計的同口徑可比性和公眾對旅游數據可理解性的需求。現行的旅游統計口徑是世界各國共同執行的標準,因此需要繼續按照這一口徑開展相關數據統計。但堅持執行這一標準,并非回避公眾正確理解旅游統計數據的理由。在現行多數的旅游統計調查中,都包含游客出游目的的項目。因此,較簡便的辦法是在公布旅游整體數據的時候,同時公布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公務差旅、探親訪友等不同出游目的的比例。對沒有游客出游目的的關鍵數據,也有必要通過補充抽樣調查的方式,測算相應比例,以便于公眾更好理解“小旅游”和“大旅游”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
三是從供給端構建真正能夠反映旅游產業運行情況的統計體系。目前的旅游統計缺少能有效反映旅游企業發展情況的數據。旅行社和A級旅游景區經營數據統計周期長,及時性不足,難以為相關決策提供幫助;旅游住宿統計數據主要集中在星級飯店,遠不能真實反映旅游住宿業真實的發展情況。在疫情之下,旅游企業統計數據薄弱造成的問題尤為突出。鑒于旅游企業數量眾多,進行全面統計難以施行。為解決這一難題,可以從兩個途徑入手。其一,面向大中型旅游企業開展規模以上旅游企業的統計,按季或者按月公布相關數據,這也是工業企業和文化產業的共同做法,這有助于反映大中型旅游企業經營的趨勢性變化。其二,考慮到旅游企業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可考慮由各級旅游部門共同建立不同規模的旅游景區、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車船公司等旅游企業的統計樣本庫,依據重點樣本旅游企業的經營數據,按月或按季編制和公布旅游產業運行指數,及時準確地反映旅游企業的經營狀況。
四是及時統計調查旅游新產品和新業態的發展變化情況。近年來,旅游產業發展中出現大量新產品和新業態,這也成為推動旅游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比如,疫情之下,精致露營受到市場普遍關注,但是卻沒有關于精致露營的準確數據。再比如,滑雪旅游快速發展,相關數據很多,但缺少真正權威的數據。此外,像疫情之下,周邊短途度假數據,定制旅游等數據也很缺乏。在行政統計力量有限的情況下,一方面可以支持權威的行業協會就相關問題開展統計;也可以委托專業的機構開展專項的調查研究,掌握旅游新產品新業態的發展變化。同時,對一些統計基礎較為成熟的旅游新產品和新業態,逐步建立相關統計制度,形成常態化統計數據。
(本文作者: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旅游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曾博偉)